馬上註冊,享用更多功能,讓你輕鬆玩轉地球。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帳號?立即註冊
x
秋老虎發威!處暑禁忌一次看 專家點名:「7類人」當心
* U6 D3 ~/ i7 h3 R) G$ i
0 y' u2 `, f! ?0 s$ }& Z
: U, e3 [* k. C# }
. Z! c" B. z7 t! Q
8月23日(週二)將迎來24節氣中的「處暑」。(圖/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) Y' c' p" L: t8 g; ]/ c4 a
秋老虎發威!8月23日(週二)將迎來24節氣中的「處暑」,民俗專家楊登嵙指出,這個節氣後,陽氣開始減弱、陰氣增長,尤其代表「熱燥」的開始,比夏天的乾燥還要明顯。他特別提醒,這此節氣仍有許多禁忌需要留意,並提供開運養生秘招。
' _6 H n" _# |& ^- b/ E
- T! E- R1 }6 v q2 _9 G楊登嵙指出,「處暑」氣候特點是白天熱,早晚涼,晝夜溫差大,降水少,空氣濕度低,此節氣更代表「熱燥」的開始,比夏天的乾燥還要明顯,常會感到既熱又乾燥,因而容易出現皮膚乾燥,口鼻喉嚨乾燥,乾咳無痰,發熱等症狀。他說,天高氣爽中,也含有秋殺之氣,天氣逐漸轉成「晝熱夜涼」型態,養生聚焦於「留意晝熱夜涼」與「持續抗秋躁」。
* u$ f1 c. m1 {' k' e8 S8 r0 m$ `
3 Q* p' m K3 R9 G楊登嵙談及,《易經》中講天人合一,人的氣是天地所賜,養生要根據天地陰陽之氣的變化來進行,四時之中,春溫、夏熱、秋涼、冬寒的氣候變遷,是自然界變化的一個規律,順應自然則養生成功,違背自然則百病迭起。養生就跟做事情一樣,一定要順勢而為,方能成功。此外,楊登嵙特別分享,在「處暑」節氣中,從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探討開運養生與禁忌。尤其愛吃油膩、辛辣食物者、愛穿露臍裝的女性、體質偏燥熱者、喜歡熬夜者、過敏性鼻炎、哮喘者等7類人要特別當心。- X5 d* v4 u" B! o
5 g6 _' H/ C# V※食% ~) o0 U A$ L+ w
3 W$ c2 r* n! j9 |0 c
此季節仍有暑氣,脾胃功能仍較弱,不適合吃過於油膩的食物,由於處暑也有「燥」的特點,過食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會傷及肺氣,肺氣旺則會傷肝,所以在這時節飲食應該「少辛多」,酸味有潤肺收斂的作用。
: \8 I# Z f/ z3 d
1 d8 n. m$ \$ @ p5 `9 J1 h楊登嵙說,中醫理論裡,處暑需益腎養肝,潤肺養胃,清熱交神,建議可運用的食材如下:枸杞、紅棗、甲魚,能益腎養肝;梨、蜂蜜、海帶、海蜇、黃瓜,可用來潤肺養胃;至於蓮子、百合、銀耳、芹菜能幫助清熱安神。除了上述食物外,還需要多喝溫開水,少喝寒冷的水,防止寒冷傷肺,多吃當令水果防燥邪,比如哈密瓜、梨、葡萄等。
& M0 U" Y5 n5 @' a' z$ K/ o
1 K5 j! x3 h7 Y※衣
% t# |! @0 q) a
) A7 A, l) t' E2 M處暑來臨後,天氣薑逐漸變涼,要從防暑降溫慢慢轉向防寒保暖。楊登嵙提醒,最需要注重肚臍的保暖,因為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,皮下又沒有脂肪組織,更容易被寒氣入侵。不管男女,都要保護好肚臍,建議女性別穿露臍裝。
1 _: M. [# x4 m: d7 S. [# `1 T1 b+ C
4 |/ a: o. \' X1 L K$ o0 {* j. `專家建議,進入處暑後女性朋友盡量不要露肚臍。(示意圖/shutterstock達志影像)
) y/ C! r- W( _/ z6 p) H專家建議,進入處暑後女性朋友盡量不要露肚臍。(示意圖/shutterstock達志影像)2 Q1 w& n' E4 B& J& {7 }+ l
※住
! }/ w* A1 \3 z, I. E) g: ?, R3 `. t4 y2 L
楊登嵙指出,當寒氣從肚臍侵入到身體裡面以後,若寒氣直衝腸胃,則可能發生腹痛、腹瀉等問題,甚至恐出現嘔吐,如果寒氣大量積累在小腹部位,恐造成泌尿生殖系統出現問題,建議晚上氣溫較低時,記得在腰腹部蓋上被子或小毯子。2 R7 `8 T6 H0 S- C
4 x: l: c; {, B楊登嵙說,由於溫差大容易感冒,家裡冷氣溫度設定不能太低,應適時調整,進出室內外溫差過大,忽冷忽熱,易引發感冒,而過敏性鼻炎、咳嗽及哮喘者易發作,身體體質偏燥熱的人,更容易出現肌膚、鼻腔、口舌乾燥、便祕等症狀。
; v7 r" u' g! X* Z
3 y w7 U& \) ^+ O; i. x$ D0 M# V) r. o※行
8 q! A5 ~6 h6 z% O
, T$ r, m: C; e- \' |* K5 w: D0 u楊登嵙建議,此節氣須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作息,讓身體得到完整的睡眠,自然避免陰虛火旺,能強健益氣。因為早睡可以收斂陰氣,早起可以舒展陽氣。若經常熬夜,體內陽氣損耗變多,秋季是需要收斂陽氣的。另外,除了不要熬夜外,應該堅持午休,讓睡眠更加充足。
7 f" t; t4 t( k; b5 k6 h" ^: _5 K, ~
專家建議應該堅持午休,讓睡眠更加充足。(示意圖/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) 9 S N9 S! u3 ]2 J* g- l
專家建議應該堅持午休,讓睡眠更加充足。(示意圖/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)
. K& ?6 Z4 |, f- y楊登嵙說,古人在睡眠養生法中還強調了子午覺的重要性(子時:晚上23至01時,午時:中午11至13時),認為子午之時,陰陽交接,極盛及衰,體內氣血陰陽失衡,必欲靜臥,以侯氣復。中午12至13時,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,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、腦血管病的發病率。因此,子午覺即有防病保健的意義,又符合養生道理。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,會出現晝不精,夜不瞑的少寐現象,老年人宜「遇有睡意則就枕」才符合養生學的觀點。
' m* i$ g" N2 u! Z
8 @5 w5 H3 D1 L5 O※育
6 l2 J+ X0 ^4 q% R# N. G9 h- c- ~. h$ J
楊登嵙說,此節氣可進行輕緩運動,適量運動本是好事,可以促進血液循環,增進新陳代謝。但如果過量運動,尤其是劇烈運動,反而是傷身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,秋天本該收斂陽氣,過量運動卻會消耗陽氣。
! `) C V6 G9 ?# [+ J
8 M6 _+ e% T5 j' U※樂
4 c. h% N) H) K
: [' x0 n- J0 F! e" F' g0 v# M3 H- y白天熱,早晚涼,晝夜溫差大,情緒容易起伏,要保持快樂心情,這樣精神心緒都穩定,得以開心、用心,神清氣爽好運自然來。
7 D2 T; C8 {, p6 E
0 n! L+ o0 c6 d+ W●民俗說法不代表本新聞網立場,僅供參考 |